刷到与浏览过的资讯相关信息;收到与购买过的商品相关推荐;甚至有用户发现,广告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这都是算法推荐导致的。然而 3 月 15 日起,用户可以决定自己是否要被推荐。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3 月 15 日,抖音、今日头条、微信、淘宝、百度、大众点评、微博、小红书等 App 均已上线算法关闭键,允许用户在后台一键关闭 " 个性化推荐 "。
不过,目前大部分 App 都把 " 个性化推荐 " 关闭键埋得比较深,一般会在隐私、广告相关的设置选项中找到。如微信,可以通过后台打开 " 设置 ",进入 " 个人信息与权限 ",再点进 " 个性化广告管理 ",关闭个性化广告。
这个页面的提示信息显示:若你不想接受个性化广告服务,你可点击相关按钮进行关闭管理。若你选择关闭,你看到的广告数量不会减少,但本产品将不再向你展示个性化广告,你看到的广告将可能与你的偏号相关度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淘宝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关闭兴趣关闭兴趣推送广告后,用户看到的广告数量不会变化,而且可能是自己不感兴趣的广告。
此外,微信、大众点评等 App 列出了 " 个人信息收集清单 ",告诉消费者自己收集了哪些信息,以及如何使用这些信息。
App 们 " 放手 " 用户信息,得益于今年一月《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出台。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决定,《规定》自 2022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为广大消费者保护自身合法权益送上一把利器。
算法成 " 算计 ",在给用户带去便利的同时,算法歧视、" 大数据杀熟 "、诱导沉迷等算法不合理应用导致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有的访问利用个人手机相册等隐私来推荐广告;有的 " 大数据杀熟 ",对新老用户施行 " 同货不同价 ";有的利用算法盘剥平台劳动者,抽成浮动且规则不透明,劳动者权益难保障。
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大安全感知报告 ( 2021 ) 》显示,受访者中,60% 担心自己的信息在数字环境中有泄露风险,70% 担心个人喜好、兴趣被算法 " 算计 ",50% 表示在算法束缚下想要逃离网络、远离手机。
对此,《规定》明确了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用户权益保护要求,包括保障算法知情权,要求告知用户其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情况,并公示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和主要运行机制等;保障算法选择权,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
此外,对向未成年人、老年人、劳动者和消费者等主体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规定》明确了具体要求,如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应当便利老年人安全使用算法推荐服务,应当建立完善平台订单分配、报酬构成及支付、工作时间、奖惩等相关算法,以及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指出,算法推荐服务治理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网民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推动算法推荐服务公正公平、规范透明,促进算法推荐服务向上向善,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
新华社本月初曾发表评论称,新规落地,关键在于实施,成果要看实效。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要动真格,见真章,依法严厉打击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增强网络执法震慑威力。同时,做好规定实施后的相关细则细化及衔接工作,加强算法安全技术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算法推荐技术监管能力。
互联网企业须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把社会效益摆在突出位置,在提供算法推荐服务时必须坚持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推动算法服务公平公正、规范透明。要让消费者实实在在看到成效,感受更好的使用体验,平等享受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