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创业烧钱一年,连电费都没赚回来

作为近两年最热的风口,AI 行业的造富神话从未停止。

5 月 7 日,据公众号 " 智能涌现 " 消息,前 " 妙鸭相机 " 负责人张月光的新公司 " 沐言智语 ",创立不到半年就完成了三轮融资,估值已达约 1.2 亿美元。投资机构包括高榕资本、智谱 AI 等。

一个多月前,AI 编程助手开发商 Augment 完成了 2.52 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达到 9.77 亿美元。这家创立于 2022 年的企业,只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就达到独角兽级别。

最热的风口也吸引了无数追梦人。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近日发布的《赛迪展望 2024》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3 年 11 月,国产大模型有 188 个。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2024 年年会上,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表示,10 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数量已超 100 个。

然而,大模型的烧钱速度却让许多创业团队望而却步。

红杉资本的数据显示,在 2023 年,AI 行业仅在英伟达芯片上的成本就达到了 500 亿美元,但整体产生的收益只有 30 亿美元。

百度创始人兼 CEO 李彦宏曾提出一个新的追梦思路:" 卷大模型没意义,卷 AI 原生应用才有价值。"

AI 应用能让创业者逐梦 AI 圈吗?

一、AI 创业,连电费都赚不回来

王瑞恩开始创业时认为," 万物都可 AI+"。

" 就像拿着一个万能的锤子,看见什么都像钉子。" 他说。

但事实证明,AI 应用只有在天上飞的时候最迷人,落地就是一场灾难。

王瑞恩从去年年初开始在 AI 应用层面与别人合伙创业。他表示,自己的合伙人有两位都是腾讯出身,而且级别很高。

" 基本上比较热的方向都尝试过,包括大模型微调、RAG 知识库、绘本生成、营销工具、内容社区、虚拟员工、LLMOps 等。每个方向 Demo 都做出来了,最终没有决定上线去推广。"

阻碍王瑞恩的原因很多,首先是AI 应用没有明确的盈利路径。

在 AI 行业,C 端客户的付费意愿很低。行业内甚至有这样的说法,做 C 端的大模型应用可能连电费都赚不回来。

文凯是一家 C 端 AI 创业公司的算法工程师,他表示,团队在做增长的时候基本零收入。

To C 的推广成本,一般初创公司根本烧不起。妙鸭相机之后,国内第二个火出圈的 C 端应用是 KIMI,两者一个是大厂背景,一个是估值超过 20 亿美元的独角兽。

王瑞恩表示:" 妙鸭相机团队负责人有个观点我很认同,To C 产品一开始就要收费,不然后期想再收费很难。"

至于 B 端,虽然需求更大,但竞争也更激烈。

《中国 AIGC 应用全景报告》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 AIGC 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 200 亿人民币,当前,B 端产品占据了大模型产品市场 80% 的营收。

文凯曾在大厂从事 AI 相关的工作,他表示,大厂业务结合 AI 的时候,确实存在很多拿着锤子找钉子的情况,有时候仍然需要比较多的人力(算法和工程)去梳理业务逻辑和针对性的链路调整。但他也认为,在特定场景下 AI 确实很好用,比如办公的场景,以及与文档问答有关的场景。

目前正在某大厂实习的木木告诉 " 豹变 ":" 现在大厂业务上对 AI 的应用很多,例如商家的信息变动,一般都需要人为去核实,如果大模型结合一些情报数据,能够达到半自动或者全自动地审查商家状态信息,就能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

但由于这部分需求明确且集中,所以很难落到初创团队手上。

一方面,大厂推动业务融合 AI,另一方面,老牌 SaaS 化平台也开始叠加 AI 功能,比如飞书、企业微信、钉钉、金蝶等。

百度智能云千帆 AI 原生应用商店负责人周波曾在采访中表示,应用商店里的头部产品,都来自于成立 1 年以上的公司,这些应用的开发者在踏入 AI 大潮前就已经在某个垂直细分行业积累了足够多的用户数据和开发经验。

因此,许多 AI 应用的创业团队转向中小企业。

" 中小规模的创业者,被挤到了一些特别垂直细分的领域,比如烟草、军工、环保等。这里面拉关系是不可避免的。我见到的初创公司老板都在做商务,哪怕是技术出身的。" 王瑞恩说。

中小企业的 AI 需求有些鸡肋,企业虽然要 AI 提升效率,给自己贴上 AI 的金,但AI 能力并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中小企业对 AI 产品的成本把控更严格,合作中容易出现各种状况。

王瑞恩接触过一家做品牌宣传的公司,希望做个 AI 营销工具。分析完对方的需求之后,王瑞恩发现,自己要做的是提升对方工作流某个或者某几个环节的效率,很难打通完整的流程,而且对方也觉得成本不低,一直在权衡。

经过一年的 AI 创业,王瑞恩的感受是,风口虽然热,但从投资到用户,钱是真的难挤出来,To VC 的策略行不通了。

眼看着创收无果,最终王瑞恩选择回到一家企业从事 AI 业务,自己才觉得有了用武之地。

二、少数派的游戏

中小创业团队举步维艰,大模型五虎的融资消息却喜报连连。

3 月 14 日,智谱 AI 宣布,2024 年初已完成新一轮融资,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参与投资。

更早的 3 月初,MiniMax 宣布获得来自阿里巴巴领投的至少 6 亿美元融资。

但《2023 年人工智能(AI)行业现状报告》显示,2023 年,中国 AI 领域投融资数量和总额都在下降,其中投融资数量同比下降 38%,融资总额同比下降 70%。

融资收紧后,头部吃饱,腰部跌倒。第一批现金流受影响的大模型企业已经出现。

2 月 21 日,知名 AI 创业公司竹间智能突然宣布因业务需求减少,给公司带来了严重的现金流压力和挑战,停工停产 6 个月。

实际上,全球对大模型的投融资都在缩减,CB Insights 报告显示,2023 年,亚洲地区的 AI 行业融资额同比下降 61%,欧洲地区下降 29%,美国虽然保持了 14% 的同比增长,但主要是 OpenAI、Anthropic 等几家巨头在 2023 年的融资额撑起来的。

不同的是,海外的 AI 应用还能喝口汤。

王瑞恩表示,自己去年基本上每周都会关注国内外 AI 方向的融资情况。国内基本上都是大模型厂商在融资,应用层的企业很少有融资信息,即便有融资,也是本身有很明确的行业业务场景。国外现在最火的 AI+ 搜索产品 Perplexity,刚融资 6300 万美金,典型的应用层产品,技术壁垒也不高,这在国内根本无法想象。

王瑞恩所说的 Perplexity 的核心产品是一款 AI 搜索引擎,该引擎整合了 OpenAI GPT-4、Anthropic Claude Opus、Mistral 等多种大模型。

这家初创于 2022 年的企业在今年 1 月融资 7400 万美元,3 月初融资约 6300 万美元。据 " 科创板日报 " 消息,该公司近日正进行至少 2.5 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成功之后估值可能达到 25 亿至 30 亿美元。

斯坦福大学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所分析师 John-David Lovelock 认为,从全球来看,大模型赛道的投资已经放缓,热钱涌向了新方向—— AI 应用。

国内没有独角兽级别的应用,是因为缺少自己的 OpenAI。乾坤未定,各家都是黑马,大模型卷得风起云涌。

4 月 23 日下午,商汤科技发布日日新 5.0 大模型,被评价为在多个方面或可达到甚至超越 GPT4 水平。4 月 17 日,独角兽 MiniMax 的 abab6.5,昆仑万维的大模型天工 3.0 大模型,在参数规模上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这个阶段,恐惧是投资的原始动力。有资金有技术的大厂,不仅自己发力大模型,还通过投资参与,研投一体。

大模型五虎中,腾讯投资了其中三家;阿里全部参股,被称为集邮式投资;美团则投资了智谱 AI,收购了光年之外。

但大模型公司的倒下和崛起同样迅速。

由谷歌前高管创立的人工智能驱动的搜索引擎 Neeva,曾经被称为谷歌最危险的对手,但短暂的高光之后,在 2023 年 5 月宣布关闭,并被 Snowflake 收购。

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直言大模型技术没场景、没数据、估值还很高,投资胜率很低。

AI 应用更是如此,从产品力角度看,卷应用容易被大模型厂商降维打击。

成立于 2021 年的 Jasper 作为第一批接入 OpenAI 的 AIGC 独角兽公司,在 AI 文案赛道仅用 18 个月就达到 15 亿美元估值。

但在 ChatGPT、微软 Copilot、NotionAI 等巨头竞争对手入局之后,由于巨头品牌更强,价格更便宜,Jasper 业务受到冲击。2023 年 7 月,公司创始人 Dave Rogenmoser 宣布将开启裁员。

讽刺的是,AI 还没让其他打工人失业,自己的员工先失业了。裁员后,Jasper 的估值一年内下降了 80%。

OpenAI 发布 Sora 之后,文生视频赛道更是一片哀嚎。

王瑞恩说:" 我们也见过百度和腾讯的投资团队,但没有成功。他们见多了应用层面的团队,比较麻木了。大厂对投资很警惕,因为套产品方案的事情比较多。"

另一名从事 AI 应用出海的产品经理阿威告诉 " 豹变 ":" 国内大厂更多考虑的是原有业务如何接入大模型的问题,更看重产出和落地。"

曾经押中 Space X、DoorDash 等国际科技公司,并在腾讯、字节等大厂上取得了丰厚回报的投资机构 Coatue,给出了这样一个 AI 时代的投资顺序:

AI Infra(基础设施)> Edge AI(硬件)> AI 应用(软件)> 具身智能。

行业发展似乎也是按照这个顺序,在大模型这条路上,AI 应用的春天可能还要等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