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游戏界传奇制作人小岛秀夫将迎来 62 岁生日。在生日前夕,他仍马不停蹄地进行着全球巡回见面活动,足见其对游戏事业的热忱丝毫未减。在今年的 BW 展会上,小岛秀夫亲临上海,与翘首以盼的中国玩家们亲切会面、深入交流,还带来了《死亡搁浅 2》中文配音这一诚意满满的见面礼。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有幸近距离接触到这位传说级人物,并与他进行了一场简短而深刻的对话(专访视频可在视频号、B 站搜索:「专访小岛秀夫 & 新川洋司:除了《死亡搁浅 2》,他们还分享了不老秘诀!」)。
那么,该如何定义当下的小岛秀夫呢?在 X(原推特)的个人签名中,他风趣地称自己 “70% 由电影组成”,可令人意外的是,他并未参与《死亡搁浅》衍生 IP 电影的拍摄,仿佛那曾经炽热的 “导演梦” 已悄然冷却。在最新力作《死亡搁浅 2》中,小岛秀夫大量融合了过往作品的经典设计,打造出一部集大成之作。乍看之下,这似乎并无不妥,但熟知小岛过往辉煌的玩家们难免心生疑虑,毕竟他曾在每一部作品中都贡献出令人拍案叫绝的创新设计,此次却有些 “反常”。游戏后半段频繁出现打破玩家心流体验的内容,也让部分玩家质疑他是否已沉醉于自我艺术表达之中,与玩家渐行渐远。
一时间,外界议论纷纷。有人断言小岛秀夫江郎才尽,灵感枯竭,难以再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也有人觉得,随着年龄增长,即便如小岛这般的天才,也难免陷入怀旧情绪,开始梳理自己的创作生涯。众说纷纭背后,其实都指向一个声音:“小岛秀夫很有才华,但他老了”。从生理年龄来看,62 岁的小岛秀夫确实已步入老年,岁月不饶人,而他心中仍怀揣着诸多未竟之事。不久前,他将自己的创意与灵感存入 U 盘,期望未来有人能传承 “小岛精神”,这一举动中满是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无奈与悲壮。
但在精神层面,小岛秀夫真的老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如今的他,创作状态堪称巅峰,从岁月沉淀中汲取了更为深邃的思考,并在现实世界中不断验证这些想法。更关键的是,脱离科乐美这一束缚后,小岛彻底挣脱了创作枷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想当年,《合金装备》爆火后,小岛秀夫本无意开发续作。然而,当他偶然得知公司瞒着他,安排其他项目组暴力移植产品并擅自开发续作时,出于对作品的热爱与责任,他果断结束手头项目,凭借一份详尽的企划书,从公司高层手中夺回了续作开发权。
而《死亡搁浅 2》的诞生,则饱含着小岛更为强烈的 “表达欲”。起初,他只是计划推出初代的扩展内容,完善游戏设定,可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计划,开发工作被迫搁置。这场全球性灾难,促使小岛重新审视《死亡搁浅》的核心理念。《死亡搁浅》诞生于西欧国家面临分裂危机的背景下,小岛秀夫借此呼吁全球人民紧密 “连接”,携手共克时艰。游戏发售后,因疫情影响,扩展内容的开发停滞,但小岛的思考从未停止。他意识到:“在做完呼吁连接的游戏后,疫情让我开始反思,过度连接或许并非好事”。于是,他决心打造一个全新的、逻辑自洽的《死亡搁浅 2》,向经历疫情后的人们抛出一个深刻问题 ——“连接本身是个复杂课题。人与人连接固然美好,但过度连接也可能引发矛盾冲突…… 连接并无对错,关键在于我们该以何种方式构建连接”。这种深度融入作品的 “表达”,正是小岛秀夫始终坚守的创作灵魂。
过去 40 年,小岛秀夫凭借全方位的卓越能力与前瞻性眼界,稳坐 “天才游戏制作人” 的宝座。在游戏设计领域,他的天赋有目共睹。成名作《合金装备》系列自不必说,那开创性的潜行玩法影响了一代游戏开发者;就连以《寂静岭》IP 制作的试验性 Demo《P.T.》,虽只是惊鸿一瞥,却在恐怖游戏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被玩家和业内人士津津乐道。工作室艺术总监新川洋司,自《合金装备》时期便与小岛秀夫并肩作战。谈及合作经历,新川洋司感慨道:“每次小岛监督提出的需求都让我震惊不已,直到将这些想法转化为具体设计,我才恍然大悟,由衷佩服他的奇思妙想”。
纵观小岛秀夫的作品,最具魅力之处在于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与深度思考,以及那近乎神奇的预见性。《合金装备》系列早早探讨了 AI、核危机、全球冲突等前沿问题,甚至精准预言了双子塔倒塌、现代互联网信息交流困境等现实事件的部分细节。他宛如一位洞悉未来的 “预言家”,总能将尚未发生的事情提前呈现在玩家眼前。但小岛秀夫并不想被冠以 “预言家” 之名,在他看来,那些所谓的 “预言”,不过是基于当下现状对短期未来的合理推测。“100 年后的事无人知晓,但 10 年后的世界模样,大家或多或少能想象到,比如技术发展趋势、社会变迁方向、人际关系变化等……” 他认为,这些问题每个人都曾思考过,而游戏故事正是源于这些思考。他并非在 “预言”,而是渴望通过作品与玩家一同探索未来的可能性,为了实现这种基于 “表达” 的深度 “交流”,他甚至甘愿牺牲游戏部分商业利益。
《死亡搁浅》便是这一理念的产物。作为小岛创业后的首部作品,《死亡搁浅》上线之初饱受质疑,“送快递游戏能有什么乐趣” 的声音不绝于耳。英国游戏杂志 Edge 更是直言,因缺乏通关热情,拒绝为其评分。然而,3 个月后,疫情爆发,被困在家中的人们重新审视游戏内核,质疑声逐渐消散,好评率与销量一路飙升,《死亡搁浅》成功逆袭,成为游戏行业公认的 “神作”。事实证明,即便脱离科乐美,小岛秀夫依旧是那个才华横溢的 “天才游戏制作人”。只是,经此一役,小岛秀夫与他所追求的 “交流” 似乎渐行渐远。有了《死亡搁浅》的成功先例,《死亡搁浅 2》一面世便收获如潮好评,玩家们高呼 “小岛严选,必属精品”,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小岛的创作初衷呢?在新作开发过程中,小岛秀夫曾对《死亡搁浅 2》前期一边倒的好评感到遗憾,甚至因此大幅修改游戏大纲。他在 VGC 的报道中强调:“如果大家都喜欢,那就意味着它已成为主流,沦为一种被人们预先习惯的传统。我不希望这样。我期望玩家能爱上初次接触时不喜欢的东西,因为唯有如此,才能收获真正的热爱”。他依旧执着于通过质疑引发玩家思考,推动深度 “交流”。
除游戏创作外,小岛秀夫在其他领域也十分活跃,出书、拍纪录片、录制播客、频繁更新社交媒体,毫不吝啬地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思想。但在他心中,游戏始终占据着特殊地位,因为唯有游戏,是具有互动性的艺术形式。玩家在游戏中的不可预测行为,为思想碰撞创造了无限可能,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 “交流” 契机。小岛秀夫深知自己想要什么,在《创作的基因:我所爱着的 MEME 们》一书中,他将众多思想称为 MEME(源自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可理解为 “文化基因”),并提出 “动物由基因构成,而人类由基因和 MEME 组成” 的观点,认为艺术作品是传递 MEME 的绝佳载体。对他而言,艺术作品不仅是陪伴成长的良师益友,更是连接自我与世界的桥梁。
小岛秀夫自幼通过电影、音乐、书籍等艺术作品认识世界、塑造三观。父亲早逝后,面对青春期的儿子,他从罗伯特・帕克的《初秋》中学习相处之道;对家庭与父亲角色的理解,深受《家有仙妻》《大草原上的小木屋》《蜡笔小新》《星宿咖啡馆物语》等作品影响;某些作品中的角色形象,更是成为他一生的奋斗目标。从艺术作品中汲取 MEME 后,小岛秀夫深感将其传承下去是自己的责任。好友、科幻作家伊藤计划离世后,他主动承担起传承伊藤计划 MEME 的重任,二人思想深度融合。为了将这些宝贵的思想传递给更多人,他选择坚守游戏创作领域。
有趣的是,小岛秀夫最初的梦想并非制作游戏,而是成为电影导演。他自幼深受父母电影文化熏陶,多年来雷打不动,坚持每天观看一部电影,这也难怪他在个人签名中称自己 “70% 由电影组成”。以他如今的能力与资源,实现导演梦并非难事,但他依然选择扎根游戏行业。在书中,他解释这是为了满足粉丝期待,可从艺术创作者的视角来看,这背后或许另有深意。回顾过往经历,不难发现,小岛秀夫对 “体验” 极为重视,或者说,他坚信 “缘分”,而游戏这种艺术形式,恰好能满足他对 “体验” 与 “缘分” 的追求。他人生中的诸多重大转折,皆源于偶然事件,加入科乐美、制作《合金装备》续作等关键决定,均是如此。
若要追溯这份对 “体验” 与 “偶然” 重视的源头,或许要回到他的童年时代。那时,小岛秀夫热爱电影与音乐,却对家中堆积如山的书籍兴致缺缺。直到一个临近圣诞节的年末,小学五年级的他因躲雨走进大阪一家书店,偶然间被新书柜台上的小说《神探科伦坡第三终章》吸引。随手翻阅几页后,他瞬间被书中精彩内容征服,从此打开了阅读的大门,不仅追完该系列所有作品,还沉醉于各类经典悬疑小说之中,如今更是成为书籍安利的积极推动者。这段经历让他深信 “偶然” 的力量,在工作陷入困境时,他习惯走出办公室,四处观察、与人交谈,试图从偶然相遇中获取灵感。他甚至保留每本书的发票,只为铭记与书相遇的瞬间,回忆当时的心境,挖掘可能被忽视的 “偶然”。为了邂逅更多优秀作品,小岛秀夫养成每日逛书店的习惯,还时常改变路线,增加偶遇好书的机会。他说:“我不再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出击,用心对待每一次选择,如同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遇”。
这种对 “体验” 的执着,在小岛秀夫的游戏设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合金装备》系列中经典反派 Boss 意念螳螂,能打破第四面墙,读取、操控玩家设备,玩家必须通过巧妙操作设备才能击败它,例如早期将手柄从 1p 接口插到 2p 接口,破解其超能力。这一创意的诞生,源于开发者对玩家游戏体验过程的细致观察与深刻理解。创业后开发的《死亡搁浅》系列,更是将体验过程的乐趣发挥到极致。多数人在评价这两款游戏时,往往聚焦于音乐交互、心流把控等设计手法,却忽略了其设计核心 —— 对体验过程和偶然性的坚持。若仅关注玩家行为反馈,追求可持续的游玩体验,绝不可能选择 “送快递” 这种看似平淡、甚至带有负反馈的玩法模式。
在《死亡搁浅 2》中,小岛秀夫对 “过度连接” 问题的探讨,同样围绕 “偶然” 展开。他指出:“真正的交流应包含意外邂逅与偶然风景,而这些正逐渐消失”。在大数据时代,信息获取变得轻而易举,人们却也更容易陷入 “信息茧房”。小岛秀夫喜爱书店,正是因为书店书籍的陈列不受个人意志左右,能让他真实、客观地感知世界变化。设想一下,当一切信息都数字化,人们深陷 “信息茧房”,失去偶然相遇的机会,那么大家发表的意见、做出的判断,究竟是源于对世界的独立观察,还是被人为引导的结果?
回归现实,如果我们在 BW 展会期间没有亲临现场,与小岛秀夫面对面交流,就不会有那张令人忍俊不禁的大合照…… 某种程度上,这次经历也可视为 “偶然性” 的生动例证。换言之,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引发对 “偶然性” 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而只有游戏,才能真正实现 “体验”,承载小岛秀夫的深邃思想与独特表达。
所以,时间之于小岛秀夫,并非阻碍,而是馈赠。岁月让他经历更多 “偶然”,催生更深刻的思考,凭借自身天赋,他将这些宝贵的 MEME 巧妙融入游戏,与全球玩家建立起深度 “连接”。在这个过程中,小岛秀夫也逐渐掌握了 “商业” 与 “艺术” 之间的平衡。他表示:“我并非强行向玩家灌输自己的创作理念,每个人对游戏的玩法与理解各不相同”。从《死亡搁浅 2》的诸多设计中,能明显感受到他与玩家的 “和解”,无论玩家如何解读,游戏本身都足够有趣、好玩。从这个角度看,小岛秀夫已然跑赢了时间。
然而,现实却对小岛秀夫并不宽容。2020 年疫情期间,他身患重病,眼睛也受到严重影响。为尽快康复投入工作,他选择接受眼部手术,却不幸损伤眼部调节肌,在开发《死亡搁浅 2》时,不得不轮换使用 10 副眼镜才能维持工作。这场疾病让小岛秀夫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死亡的威胁。在此之前,他一直觉得自己心态年轻,创作状态宛如 18 岁少年,从未想过年龄会成为创作的阻碍。病愈后,他开始思考:“我还能有多少年时间制作游戏或电影?是 10 年,还是更少?” 最终,他坚定地表示:“希望能像汤姆・克鲁斯一样,创作到生命最后一刻”。只要身体与大脑允许,他就会在创作道路上永不停歇。
对于游戏艺术的未来发展,小岛秀夫满怀期许。他将许多创意刻录进 U 盘,并非希望后人单纯延续 “小岛风格”,而是期待这些想法能像 MEME 一样,点燃新一代游戏开发者的创作热情。当后来者受其思想启发,不断推出优秀作品时,小岛秀夫的精神也将得以延续。毕竟,没有谁能完全从零开始创造,也没有人能脱离与外界的连接。在《死亡搁浅 2》中,通过 SSS 异步联机系统,玩家携手共建、连接游戏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道路、电线杆、电力设施,乃至便利店的商品,都是无数人共同努力的成果。“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生活在庞大的社会共同体之中”。
所以,不仅是小岛秀夫,每个人的行为、表达与思考,都会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影响也将传承后世,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有人曾断言,国内难以诞生像小岛秀夫这般浪漫主义的游戏艺术创作者,但如今,我们已经看到《黑神话:悟空》《明末:渊虚之羽》等优秀作品的问世,未来还将有《影之刃零》等更多佳作涌现。这些游戏无一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浪漫情怀,势必推动国内游戏创作迈向新高度。在游戏艺术的浩瀚海洋中,“小岛” 绝非一座孤岛,他的创作理念与精神,正激励着无数创作者勇敢前行,共同探索游戏艺术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