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o Air 手机1999元性价比之王

今年手机圈的顶流关键词,非「Air」莫属。

试过苹果、三星的轻薄旗舰,也上手过华为的大屏机型,没想到最让我念念不忘的,竟是热度不算顶尖、来自小厂的 moto X70 Air。

体验完这四款「Air 级」轻薄手机才发现,同样主打「轻薄」,四家厂商的理解却大相径庭,最终呈现的产品形态也各有千秋。


moto X70 Air:中端价拿下「理想轻薄」

「轻薄」似乎天生和「高端」绑定,但 moto 用一台中端机,交出了最贴合大众需求的 Air 答卷。

它的官方售价仅 2599 元,渠道叠加国补后低至 1999 元,闲鱼上甚至能找到 1800 元左右的未拆封新机,价格就是核心竞争力。

配置上,高通骁龙 7 Gen 4 芯片和 5000 像素主摄 + 超广角的组合只能说「够用」,亮点全集中在机身设计和手感上。6.7 英寸大屏机身,厚度仅 5.9 毫米,塑料机身让重量压到 159 克,还保留了双卡双待和 4800mAh 大电池 —— 这在超薄机型里实属难得。

塑料机身放在旗舰机上或许违和,但在中端价位完全合理。磨砂背板手感舒适,虽然质感不及钛金属和玻璃,但换来了「又轻又大」的握持体验,揣兜几乎无感,堪称双持党、备用机用户的理想选择。

续航表现也超出预期,正常使用能坚持一天半,远超同类型超薄手机。不过超薄机身 + 骁龙 7 Gen 4 的组合,让它日常使用容易温热,偶尔会掉帧,重度游戏场景并不推荐。

系统方面,MyUI 8 偏向原生 Android,功能丰富度不及国产定制 UI,但胜在独特的可玩性 —— 最多能开 6 个微信,非多开应用也能强制创建 5 个分身,对多账号办公的用户来说堪称「工作神器」。

这两年的 moto 总能走出差异化路线:把高端机型的形态(比如小折叠、超薄机身)做成大众消费得起的中端机,真正实现了「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

它也抛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超薄「Air」形态,或许本就更适配中端价位。中端市场外观同质化严重,一台更轻薄、有辨识度的手机本身就有吸引力,而超薄机身难以堆砌满配硬件的特性,也刚好契合中端机「够用即好」的产品定位。


华为 Mate 70 Air:大屏优先的「商务轻薄」

华为对「Air」的理解,是四家最特别的 —— 它没有追逐极致薄度,反而把屏幕做到了 7 英寸的少见尺寸。

因此,即便 Mate 70 Air 厚度 6.6 毫米、重量 208 克,凭借圆润的机身过渡和超大屏形态,上手仍能带来「轻薄」的直观感受。

它更像一台「可通话的小平板」,18.8:9 的长宽比让看文件更轻松,支持手写笔的特性还能满足批阅需求,是商务场景的绝佳适配机型。

比起定位相近的华为 MatePad mini,Mate 70 Air 的核心优势在于「便携性」—— 它能单手掌握、轻松放进口袋,同时保留了手机的通话功能,避免了平板电脑携带不便、通话麻烦的痛点。

虽然顶着「Mate」旗舰名号,但 Mate 70 Air 本质是偏中端定位的机型,和 moto X70 Air 一样,非常适合作为第二台手机,尤其适合经常外出的商务人士。

不执着于极致轻薄,让它得以搭载超广角 + 主摄 + 长焦的满配影像,机身质感也对标 Mate 70 系列。加上国补后 3699 元的售价,甚至比 Mate 70 标准版更具性价比,作为主力机使用也完全够用。


iPhone Air:苹果的「取舍式轻薄」

在我的想象里,iPhone Air 的诞生逻辑是这样的:工程师拿着 iPhone 17 的主板和组件,对着极致轻薄的模具「精修减法」—— 把元器件削到最小,砍掉非核心零件,最终塞进 5.6 毫米厚的机身里。

这个过程中,苹果把电池放在了最高优先级,尽量不削减续航能力 —— 毕竟在消费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续航依然是影响体验的核心因素。

而 SIM 卡槽、超广角摄像头和一个扬声器,就成了被牺牲的对象。

保住续航这个「体验下限」后,iPhone Air 凭借「如同一块纯粹屏幕」的轻盈手感,让人一上手就上瘾。165 克的重量,对比传统厚重手机,会让人先怀疑真实性,再彻底沦陷。

强烈建议大家线下真机体验,但真要购买还需三思。双扬声器缺失这样的基础配置短板,是无法回避的痛点;散热也是超薄机型的通病,即便 A19 Pro 处理器削减了核心,能耗却没明显下降,使用中更容易发热。

诸多妥协之下,iPhone Air 更适合作为「第二台手机」,但 8000 元的售价,让它很难成为大众的备用机首选。

显然苹果也没把它当作「销量担当」,更像是折叠屏手机那样,是秀工艺、刷存在感的技术试验田。就像那句话说的:iPhone 17 是苹果给市场的答案,而 iPhone Air 是苹果给自己的答案。

只有对机身手感有极致追求、痴迷苹果工艺,或是厌烦了传统手机同质化形态的用户,才会把它列为首选 —— 这样的群体终究是少数。

目前有消息称,iPhone Air 迭代机型会新增超广角镜头补齐短板,但比起它,传闻中继承了 Air 诸多优点的折叠屏 iPhone,或许更值得期待。


三星 Galaxy S25 Edge:「既要又要」的试水之作

虽然没带「Air」之名,但三星 Galaxy S25 Edge 主打超轻薄定位,完全能归入这一阵营。

整个产品给人的感觉,就是「对着 iPhone Air 针对性打造」:既要做到和 iPhone 相当的薄度,配置上还要更胜一筹。

但「器小易盈」的道理显而易见,在有限的机身空间里不做取舍地堆砌配置,导致它纸面参数好看,实际体验却打了折扣:3900mAh 电池看似更大,续航却和 iPhone Air 持平;高通骁龙 8 至尊版性能释放保守,发热却更明显。

不过它的 2 亿像素主摄和 1200 万像素超广角,在四款机型里算是「独一份」,聊胜于无的配置优势,是其他 Air 机型难以企及的。

作为主打超薄设计的手机,S25 Edge 总给人「打磨不足」的感觉:装甲铝边框直上直下,没有任何圆弧过渡,机身配重也不够均衡,握在手里不仅触觉上更厚重,还很难忽略边框的突兀感。

今年三星大折叠 Galaxy Z Fold 7 成功瘦身,S25 Edge 大概率是三星用相同技术打造的试水产品,销量远低于 S25 系列其他机型。据韩媒爆料,三星已决定终止 Edge 系列,S26 Edge 会被「S26 Plus」取代。


「Air」形态的未来:不止于「薄」

苹果和三星的高端「Air 级」机型相继折戟,明年是否还会有更多厂商跟进,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小米手机总裁卢伟冰此前也在微博谈及 Air,肯定其探索价值但不看好销量,暗示小米可能不会入局。

或许对三星 Galaxy S25 Edge 和 iPhone Air 这类机型来说,在二手市场以低价流通,才是最诱人的状态 ——4000 元不到的 S25 Edge、4500 元左右的无 SIM 卡版 iPhone Air,愿意入手把玩的人或许会更多。

我依然相信「Air」轻薄形态的潜力,但苹果和三星的探索,似乎只停留在「把手机做薄」的层面,却没触及真正的核心问题:

什么样的轻薄手机,才是人们真正愿意购买并长期使用的?